您现在的位置: 云翼房产网 >> 房产问答 >> 土地纠纷 >> 家庭承包 >> 土地流转 >> 正文

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

作者:佚名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   更新时间:    2015-11-06 14:21:56

  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,必须遵循“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、不得改变土地用途、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”这一基本指针,也就是说,“三个不得”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指明了方向。本文结合平安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,就如何提高土地流转质量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作一点探讨。

  一、农村土地流转效益凸现

  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进一步深入,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断高涨,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
  解除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,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。前几年,一些农户为了完成定购任务或避免抛荒受罚,把土地无偿甚至“倒贴皮”转包给别人,土地使用权不仅没有收益,反而成为一种负担。土地使用权的流转,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,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,持续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,农民不但从土地流转中得到实惠,而且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加速发展。

  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,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。通过土地流转,实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动,土地经营权向大户、农业企业集聚,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,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。有技术、有经验、有能力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初步实现了规模经营,带动全县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基地。目前,平安县建成了四大园区基地,即以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应用示范为主的“设施园艺区”以及“现代生物技术区”、“养殖功能区”和“休闲观光农业区”,对平安县农业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,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。

 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,实现了业主农户互利双赢。在通过土地流转并形成一定规模后,业主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,多方筹措资金兴建道路、整修水利、购买农机、办电改水,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,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。同时,从根本上解决了弃耕撂荒问题,提高了土地利用率。

  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意识,推动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。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开发,为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搭建了平台,农技推广新机制逐步建立完善,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。一些土地流转大户在寻求农技部门技术支持的同时,主动与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加强联系合作,引进新技术、新品种,学习、尝试科学方法,推进一条龙生产经营。

  二、着力提升土地流转质量

  强化政府职能,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。各级乡镇和村社必须深化认识,进一步强化“引导、协调、服务、监管”职能,实实在在地把土地流转向纵深推进。建立健全服务体系,搭建“信息、服务、交易、技术、融资”等平台,促进土地流转诸环节有效对接,为发展生态、高效、精细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贷支持,提高土地流转效率。在促进土地资源开发、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,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农民利益,依法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。为此,要把好“申请关、合同关、登记关”,切实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。要“立足农村土地承包长期化、土地流转市场化、土地流转法制化”,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,土地流转的客体是土地经营权而不是所有权,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建设,避免任意削弱、剥离农民土地承包权的事情的发生,要让广大农民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。同时,要加强土地流转服务,建立乡镇一级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,强化农经部门统一规范、监管土地流转合同力度,真正代表农民利益,及时调处合同纠纷。

  强化“四个优先”,构筑土地流转“快车道”。贯彻“优先原则”,把各项支农、惠农政策与土地流转进行“捆绑”,形成“累加效应”。一是优先转移失地农民。对已失地农民优先进行培训,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生存本领,并为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;放宽农民到城镇定居和落户的“准入”限制,积极探索宅基地置换经济适用房、承包地置换社保等办法,鼓励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。二是在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流转土地上,优先布局县域主导产业或重点产业,“打捆”投入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,努力打造整合作用强、增长潜力大、辐射带动面广的农村支柱产业。三是在已形成规模经营的区域,优先安排土地开发整理、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进一步加大水利、交通、能源建设投资力度,优先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,体现政府对土地流转的导向和扶持作用。四是在已形成土地规模流转的区域,优先建立农村社会保险、社会救济、社会福利、优抚安置、社会互助、合作医疗等多层次、立体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,切实解决好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后顾之忧。

  完善土地使用和流转政策。坚持规划、征地、开发、出让、管理五统一,土地按不同地段确定出售价格,以增加小城镇建设收入。一方面要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。适当降低税、费,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,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,使农民得到的土地补偿费用能基本解决养老保险所需费用,并通过以土地换社保的办法,将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优先用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,实现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有效替代。另一方面,要加快“城中村”农民建房制度的配套改革。根据平安县的工业化、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,超前谋划、系统设计,立足于城市居民标准,以促进失地农民与现代城市融合、加快其市民化进程为目标,积极推进农村“城中村”的土地国有化、户口非农化、资产股份化、居住公寓化、保障社会化、治理社区化进程,促进农民思想观念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加速转变,最终实现完全居民化。

  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,一定要充分解决好“人往哪里去”的问题。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,安置好失地农民是一件大事,应积极引导农民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,动员广大农民自觉投入新农村建设,从政策上保证农民享受到就业援助和教育权利,转变生活方式,提高生活质量,塑造现代新农民,真正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和生产发展问题,使农民“失地不失权,失地不失利,失地不失业”。

云翼房产网